1999年,我考入中國人民大學攻讀歷史學博士學位,畢業後留校工作至今,先為學生後為師,兼具師、生兩種身份,在為人處世、教書育人、學術研究諸方面切實體會到人大校訓“實事求是”的影響。
  “實事求是”是人之本分。
  踏踏實實做人,才可以踏踏實實做事。在自然規律面前違背實事求是的基本原則,輕則小受懲創,重則慘遭自然界淘汰。就社會環境而論,“種瓜得瓜,種豆得豆”,踏實與肯乾,是在事業上收穫希望與成功的基礎。貪慕虛榮,賣弄“小聰明”,崇尚功利甚或急功近利、利欲熏心,輕則人財兩空,重則身敗名裂。
  實事求是地盡為人之本分,就是根據各自不同的社會角色實實在在地履行應盡的責任和義務,這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所提倡的“愛國、敬業、誠信、友善”是完全一致的。“天下興亡,匹夫有責”,愛國是任何一個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對祖國應盡的本分,應自覺維護國家利益和祖國統一,促進民族團結,以繁榮和發展經濟、文化,振興中華為己任。敬業是任何一個機關、團體、企事業單位員工對職業應盡的本分,應克己奉公,忠於職守,以培養和鍛造高尚的職業道德操守為己任。誠信和友善則是任何個人為人處世應盡的本分,應誠實守信,互相尊重,互幫互助,以創造和諧發展的社會環境以及和睦友好的人際關係為己任。在國家、集體、家庭及個人的社會生活中實事求是地盡為人之本分,不僅是校訓教導人大師生的為人之道,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道德行為規範的基本要求。
  “實事求是”是教書育人之道。
  高等教育的任務一為教書,一為育人,二者並重。“十年樹木,百年樹人”。“實事求是”的教育理念要求高校在興校辦學的過程中順應國情、適應校情,針對學生實際因材施教、適時調整。在教育實踐上,實事求是的教育理念主要體現在培養學生、編寫教材、開展研究等實實在在的教學與研究之中。以建校初期為例,為了適應中國國情,人大在學科發展上重視四大理論課,即馬克思主義哲學、政治經濟學、科學社會主義、中共黨史,以此奠定社會主義大學教育的思想根基。為了完成為新中國培養各種建設幹部的歷史使命,在課程的設置上也需要量為增減,比如在教學內容和方式上靈活主動,採取了一些積極的措施,如把財政、經濟各系的學習期限由三年延長到四年,在第一學年主要補習一些文化課,以提高學生的文化水平,增強學習基礎,等等。
  可以說,實事求是的一貫之道,對國情、校情和校內師生狀況的深切關照,以及因時調整、圓通變化的教育理念,使得人大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辦學理念。
  “實事求是”也是學術研究之根。
  實事求是做事,方能堂堂正正做人。在學術研究方面,校訓要求人大學人不僅在生活中要胸懷坦蕩,正直率真,艱苦朴素,不慕浮華,在學術上更要追求科學,信仰真理。
  做學問必須實事求是,不能隨風倒。既要敢於提出自己的意見,又要敢於堅持自己的意見。在學術面前,不唯上,不唯書,只唯實,保持學者的尊嚴,這是在學術研究領域內對實事求是精神的準確詮釋。學術研究,註重求真務實,勇於探索;更註重提出創見,堅持真理。前者是學術發展的根本要求,後者則體現了學者的尊嚴。
  搞學術離不開寫文章,文章之道,貴在獨立思考和學術創新。文章代表著學術的聲音,是學者的喉舌。一方面,要求言之有據,持之有故。學術研究必須實事求是,既要充分地占有材料,沒有把握的話不講;又要對既有研究成果持有敬畏之心,對學界前輩和同行保持謙虛謹慎、認真負責的態度,實事求是地汲取和提煉前人研究成果的精華。另一方面,文章不貴多,而貴精。沒有足夠的說服力,文章可以不寫;研究分析問題不夠透徹,文章可以不寫;缺乏足夠的學術創新,文章可以不寫。不炒學術冷飯,不搞重覆研究,不人云亦云,這是實事求是精神鼓舞下應有的文章之道。  (原標題:“實事求是”的影響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o15donly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